健康科普
颈肩腰腿痛“3-7”原则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35 来源: 预约咨询
我们从中医骨伤科的角度,来详细阐述颈肩腰腿痛治疗中的“3.7原则”以及康复锻炼与治疗的轻重区分。
一、 “3.7原则”的深刻内涵
在中医骨伤科中,“7分治,3分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分配,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治疗哲学和行动指南。它精准地划分了医患双方的责任,强调了患者自身在康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 “7分治” – 医者的责任:纠偏与疏通
这“7分”指的是在医疗机构内,由医生主导完成的专业性治疗。其核心目标是 “消除症状,纠正结构” ,为患者的自我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
· 手法治疗(正骨/理筋): 这是中医骨伤的精髓。通过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手法,达到:
· 正骨: 纠正颈椎、腰椎的小关节错位、椎体微小移位(骨错缝),恢复正常的力学结构。
· 理筋: 松解紧张痉挛的肌肉、筋膜(筋出槽),剥离粘连组织,恢复软组织的弹性和顺应力。
· 针灸与针刀治疗:
· 针灸: 疏通经络气血,活血化瘀,镇痛解痉。“通则不痛”,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
· 针刀: 针对软组织粘连、瘢痕化的关键点(激痛点、条索状物)进行松解、剥离,减压效果立竿见影,是“理筋”的深化和微创化。
· 中药内服与外敷:
· 内服: 根据辨证论治(如气滞血瘀、风寒湿痹、肝肾亏虚等),选用活血化瘀(如桃红四物汤)、祛风散寒(如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如左归丸、右归丸)的方药,从内部改善体质,促进修复。
· 外敷(膏药、熏洗): 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目的。
· 牵引: 针对颈椎、腰椎,通过持续或间歇的拉力,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受压。
“7分治”的特点是: 被动性、专业性、阶段性。 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位置,依赖医生的技术和判断。这个阶段通常在急性期或症状严重时集中进行。
2. “3分养” – 患者的责任:巩固与重建
这“3分”指的是在医嘱指导下,患者离开医院后日常生活中需要坚持的自我养护和锻炼。其核心目标是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强化功能” 。这是康复的真正关键,包括:
· 姿势纠正(最重要的“养”): 绝大多数颈肩腰腿痛都与不良姿势有关(如低头看手机、久坐弯腰)。治疗只是“复位”,如果不改变致病的姿势习惯,复发是必然的。这需要患者时刻有意识地保持正确的坐、立、卧姿势。
· 康复锻炼: 这是“3分养”的核心执行部分。
· 生活起居调摄:
· 避风寒: 中医认为风、寒、湿是主要外邪,会阻滞经络,加重疼痛。注意颈部、腰部、关节的保暖至关重要。
· 慎起居: 避免过度劳累、久坐久站。选择硬度合适的床垫(硬板床最佳)。
· 调情志: 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尤其是肩颈部位,不利于恢复。
·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适当食用有活血、强筋壮骨作用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牛筋、枸杞等),避免生冷寒凉之物。
“3分养”的特点是: 主动性、持续性、长期性。 它完全依赖于患者的自觉和毅力,需要将健康的习惯融入生活的每一天。医生可以指导,但无法替代。
总结:“7分治”是“拨乱反正”,“3分养”是“休养生息、强国固本”。 两者缺一不可。只治不养,疗效难以巩固,容易反复;只养不治,在急性期或结构错位时,难以打破病理性恶性循环。
二、 康复锻炼与治疗的轻重区分
在“3.7原则”的框架下,康复锻炼与治疗的区分和结合就非常清晰了。
维度 治疗(对应“7分治”) 康复锻炼(对应“3分养”)
核心目标 祛邪:消除疼痛、炎症,纠正错位,松解粘连。解除病痛。 扶正:增强肌肉力量、耐力、稳定性,改善柔韧性,重建功能。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主导者 医生/治疗师(被动接受) 患者自己(主动完成)
时机选择 急性期/症状期:疼痛剧烈、活动明显受限时。 缓解期/恢复期:急性疼痛减轻后,或在医生指导下于慢性期进行。“痛时制动,缓时动练”。
操作特点 被动性、干预性:由外界力量施加于身体(如手法、针灸、针刀)。 主动性、自主性: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活动关节来完成。
主要作用 治标为主,兼固本:快速解决主要矛盾,为自愈创造条件。 治本为主,固疗效:从根本上改善支撑结构的功能,是长期的健康投资。
相互关系 康复锻炼的基础:如果关节错位、软组织粘连严重,盲目锻炼可能加重损伤。必须先由治疗“扫清障碍”。 治疗的延续和保障:没有锻炼巩固的治疗,效果只是暂时的。锻炼能确保治疗成果得以维持。
中医骨伤科的智慧体现在时机的把握上:
1. 急性期(痛甚): “治疗为主,制动为养”。此时气血瘀滞严重,筋肉痉挛,应以医生的手法、针灸、药物等治疗来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制动),避免加重损伤的活动。此时的“养”主要是休息和姿势维护。此阶段要求以治疗为主,休息为辅。
2. 缓解期(痛减): “治养结合,循序渐进”。此阶段要求7分治疗,3分锻炼。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引入最温和的康复锻炼(如等长收缩、缓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继续必要的治疗(如巩固性的手法、针灸)。
· 要深刻理解并践行“3,7”的原则,明确医患双方各自的责任,尤其要重视患者自身在康复中的决定性作用。
· 要清晰区分“治疗”与“康复锻炼”的不同角色和适用时机。治疗是“救火队”,解决急性问题;康复锻炼是“施工队”,负责重建坚固的“身体大厦”。
一、 “3.7原则”的深刻内涵
在中医骨伤科中,“7分治,3分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分配,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治疗哲学和行动指南。它精准地划分了医患双方的责任,强调了患者自身在康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 “7分治” – 医者的责任:纠偏与疏通
这“7分”指的是在医疗机构内,由医生主导完成的专业性治疗。其核心目标是 “消除症状,纠正结构” ,为患者的自我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
· 手法治疗(正骨/理筋): 这是中医骨伤的精髓。通过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手法,达到:
· 正骨: 纠正颈椎、腰椎的小关节错位、椎体微小移位(骨错缝),恢复正常的力学结构。
· 理筋: 松解紧张痉挛的肌肉、筋膜(筋出槽),剥离粘连组织,恢复软组织的弹性和顺应力。
· 针灸与针刀治疗:
· 针灸: 疏通经络气血,活血化瘀,镇痛解痉。“通则不痛”,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
· 针刀: 针对软组织粘连、瘢痕化的关键点(激痛点、条索状物)进行松解、剥离,减压效果立竿见影,是“理筋”的深化和微创化。
· 中药内服与外敷:
· 内服: 根据辨证论治(如气滞血瘀、风寒湿痹、肝肾亏虚等),选用活血化瘀(如桃红四物汤)、祛风散寒(如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如左归丸、右归丸)的方药,从内部改善体质,促进修复。
· 外敷(膏药、熏洗): 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目的。
· 牵引: 针对颈椎、腰椎,通过持续或间歇的拉力,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受压。
“7分治”的特点是: 被动性、专业性、阶段性。 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位置,依赖医生的技术和判断。这个阶段通常在急性期或症状严重时集中进行。
2. “3分养” – 患者的责任:巩固与重建
这“3分”指的是在医嘱指导下,患者离开医院后日常生活中需要坚持的自我养护和锻炼。其核心目标是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强化功能” 。这是康复的真正关键,包括:
· 姿势纠正(最重要的“养”): 绝大多数颈肩腰腿痛都与不良姿势有关(如低头看手机、久坐弯腰)。治疗只是“复位”,如果不改变致病的姿势习惯,复发是必然的。这需要患者时刻有意识地保持正确的坐、立、卧姿势。
· 康复锻炼: 这是“3分养”的核心执行部分。
· 生活起居调摄:
· 避风寒: 中医认为风、寒、湿是主要外邪,会阻滞经络,加重疼痛。注意颈部、腰部、关节的保暖至关重要。
· 慎起居: 避免过度劳累、久坐久站。选择硬度合适的床垫(硬板床最佳)。
· 调情志: 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尤其是肩颈部位,不利于恢复。
·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适当食用有活血、强筋壮骨作用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牛筋、枸杞等),避免生冷寒凉之物。
“3分养”的特点是: 主动性、持续性、长期性。 它完全依赖于患者的自觉和毅力,需要将健康的习惯融入生活的每一天。医生可以指导,但无法替代。
总结:“7分治”是“拨乱反正”,“3分养”是“休养生息、强国固本”。 两者缺一不可。只治不养,疗效难以巩固,容易反复;只养不治,在急性期或结构错位时,难以打破病理性恶性循环。
二、 康复锻炼与治疗的轻重区分
在“3.7原则”的框架下,康复锻炼与治疗的区分和结合就非常清晰了。
维度 治疗(对应“7分治”) 康复锻炼(对应“3分养”)
核心目标 祛邪:消除疼痛、炎症,纠正错位,松解粘连。解除病痛。 扶正:增强肌肉力量、耐力、稳定性,改善柔韧性,重建功能。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主导者 医生/治疗师(被动接受) 患者自己(主动完成)
时机选择 急性期/症状期:疼痛剧烈、活动明显受限时。 缓解期/恢复期:急性疼痛减轻后,或在医生指导下于慢性期进行。“痛时制动,缓时动练”。
操作特点 被动性、干预性:由外界力量施加于身体(如手法、针灸、针刀)。 主动性、自主性: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活动关节来完成。
主要作用 治标为主,兼固本:快速解决主要矛盾,为自愈创造条件。 治本为主,固疗效:从根本上改善支撑结构的功能,是长期的健康投资。
相互关系 康复锻炼的基础:如果关节错位、软组织粘连严重,盲目锻炼可能加重损伤。必须先由治疗“扫清障碍”。 治疗的延续和保障:没有锻炼巩固的治疗,效果只是暂时的。锻炼能确保治疗成果得以维持。
中医骨伤科的智慧体现在时机的把握上:
1. 急性期(痛甚): “治疗为主,制动为养”。此时气血瘀滞严重,筋肉痉挛,应以医生的手法、针灸、药物等治疗来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制动),避免加重损伤的活动。此时的“养”主要是休息和姿势维护。此阶段要求以治疗为主,休息为辅。
2. 缓解期(痛减): “治养结合,循序渐进”。此阶段要求7分治疗,3分锻炼。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引入最温和的康复锻炼(如等长收缩、缓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继续必要的治疗(如巩固性的手法、针灸)。
3. 恢复期/慢性期(微痛或不痛): 此阶段要求3分治疗,7分锻炼,以锻炼为主。“锻炼为主,治疗为辅”。患者应坚持系统性的康复锻炼(如核心肌群力量训练、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则转变为“维护性”的,如定期找医生做一下手法松解,就像给汽车做保养一样,处理掉日常积累的微小不适,防止其积累成大问题。
从中医骨伤角度看,对待颈肩腰腿痛:· 要深刻理解并践行“3,7”的原则,明确医患双方各自的责任,尤其要重视患者自身在康复中的决定性作用。
· 要清晰区分“治疗”与“康复锻炼”的不同角色和适用时机。治疗是“救火队”,解决急性问题;康复锻炼是“施工队”,负责重建坚固的“身体大厦”。
· 最关键的是把握“动静结合”的尺度:在正确的时机(治疗后)进行正确的、循序渐进的主动锻炼,才是摆脱疼痛、获得长期健康的根本之道。切忌“只治不练”,或“带痛蛮练”。
供稿:正骨科王浩
正骨科主任王浩
毕业于河南省中医学院,从事颈肩腰腿痛诊治工作25年。擅长中医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轻度腰椎滑脱、腰椎失稳症、脊柱侧弯引起的疼痛及下肢麻木;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