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简单来说,骨骼就像一座“大厦”,骨量相当于“建材”的多少,骨微结构则是“建材”的排列结构。当“建材”减少(骨量丢失),且排列结构变稀疏、脆弱(骨微结构破坏)时,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就像老化的海绵,轻轻一碰就可能断裂,这就是骨质疏松。
这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主要与年龄增长、激素变化、营养缺乏、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甚至在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跌倒)下就发生骨折,其中髋部、脊柱、腕部骨折较为常见。
骨质疏松属于中医“骨痿”“骨枯”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女性因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更易出现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进而导致骨失所养。从中医理论出发,预防骨质疏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补肾填精,固先天之本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女性35岁后肾精渐衰,绝经后更易亏虚,需注重补肾。食疗可选用黑芝麻、核桃、枸杞、黑豆等,如将黑芝麻与核桃磨粉冲服,或用枸杞、山药煮粥,每周3-4次。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中医认为“熬夜伤肾”,建议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为肾精充养提供时间。
(2)健脾益气,养后天之源 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滋养骨骼。女性若脾胃虚弱,易致骨失濡养。 饮食上需规律,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可多吃小米、南瓜、莲子等健脾食材,也可在炖汤时加黄芪、党参各10克(阴虚体质者慎用)。饭后摩腹助运化,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揉腹部5分钟,促进脾胃功能,增强气血生成。
(3)疏肝理气,调畅气血 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女性情绪不畅易致肝气郁结,气血瘀滞,骨骼失养。日常可通过散步、八段锦等轻运动疏解情绪,其中“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能疏肝理气,每次练习5-10分钟。肝郁明显者,可用玫瑰花、陈皮各5克泡茶饮用,疏肝解郁,避免气血瘀滞影响骨骼健康。
(4)适度运动,通经活络 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滋养骨骼。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瑜伽、快走等,每次30分钟,每周5次,避免剧烈运动伤骨。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坐族每小时应起身活动,做简单的扩胸、弯腰动作,防止气血瘀滞。避寒保暖,防邪侵袭寒邪易伤阳气,导致气血凝滞,影响骨骼。女性尤其需注意腰腹、脚部保暖。避免久坐冷凳,天冷时穿护腰、棉袜,防止寒邪入侵。可定期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水温40℃左右),每次15分钟,温阳散寒,促进下肢气血循环。
女性预防骨质疏松,需结合自身生理特点,从补肾、健脾、疏肝、运动、保暖多方面调理,使气血充盈、阴阳平衡,骨骼得以充养。坚持这些方法,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风险,保持骨骼健康。
供稿:骨关节二科 孙宝霞
上一篇暂无文章
下一篇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