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熬夜,疲劳,经常饮酒和食海鲜等增加诱发痛风的发生。从中医角度看,痛风的发生多与体内“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有关,预防需围绕“清热利湿、化痰通络、调理体质”展开,结合日常生活习惯调整,生活中如何预防痛风呢? 具体方法如下:
多吃“利湿食物”:日常可多吃薏米、赤小豆、冬瓜、绿豆、丝瓜等,这些食物能帮助清热利湿,促进体内湿浊排出;山药、莲子、芡实等可健脾,脾功能增强则能更好地运化水湿,减少痰湿堆积。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食积生热”。
规律作息:熬夜会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加重体内燥热,应尽量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让身体阴阳平衡,减少湿热内生。
中医认为,“气血不通则痛”,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排出湿浊。选“温和运动”:痛风预防适合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耗伤气血;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以免出汗过多耗伤津液,或导致关节损伤。控制运动时长: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每周3-5次即可。
(3) 瘀血体质:常有关节刺痛、皮肤瘀斑,可适当吃桃仁、红花(需遵医嘱)煮水,或用艾叶泡脚(每周2-3次),促进气血流通。
注意关节保暖:中医认为“寒邪收引”,关节受凉易致气血凝滞,诱发疼痛,尤其秋冬季节要注意膝盖、脚踝等部位保暖,避免冷风直吹。中医预防痛风的核心是“未病先防”,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多方面调整,减少湿热、痰浊堆积,同时结合个人体质辨证调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痛风发作风险。
供稿:骨关节二科 孙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