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季婴幼儿发热的预防需从避免环境高温影响、阻断病原体传播、科学护理、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四方面入手。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对高温和病原体更敏感,家长需格外重视以下综合措施:
一、 环境调控:
1. 保持凉爽环境:
室温控制: 空调或风扇维持室温在26°C左右(避免直吹),湿度<60%。
通风透气:早晚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密闭。
外出时机: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婴儿车遮阳棚,选择树荫处活动。
车内安全:绝对不将婴幼儿单独留在车内(即使开窗,车内温度可在10分钟内飙升致命!)。
2. 合理穿着:
选择纯棉、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及时增减。
睡觉时穿薄款连体衣或肚围,腹部必须盖薄毯(防空调房着凉)。
勤换汗湿衣物,避免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引发不适。
二、 阻断感染源:预防病原体传播
1. 严格手卫生:
家长接触宝宝前、换尿布后、做饭前必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引导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用儿童洗手液+流动水搓洗20秒)。
2. 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减少带婴儿去商场、游乐场等密闭空间(易传播呼吸道/肠道病毒)。
不接触发热、咳嗽、腹泻患者。 3. 饮食卫生:
母乳喂养:母亲注意乳房清洁,喂奶前洗手。
配方奶:冲奶前洗手,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冲调后2小时内饮用完毕。
辅食安全:
食材新鲜,生熟分开处理,彻底煮熟(蛋黄、肉泥等)。
水果削皮,餐具专用且蒸汽消毒。
不吃生冷食物(冰激凌、凉菜、未杀菌乳制品)。
4. 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上)、轮状病毒疫苗(口服)、手足口疫苗(EV71型)、肺炎疫苗等,显著降低感染性发热风险。
三、 科学护理:增强抵抗力与合理应对
1. 充足水分:
母乳、配方奶喂养者按需哺乳(暑天可能更频繁)。
6个月以上婴儿可少量多次喂凉白开,观察尿液颜色(淡黄为佳)。 2. 合理穿衣与活动:
避免过度包裹(“捂热综合征”可致高热!),颈背部温热干燥为穿衣合适标志。 避免剧烈活动后立即进入空调房或喝冰水。
3. 睡眠与营养:
保证充足睡眠,创造安静凉爽的睡眠环境。
辅食添加均衡(蔬菜泥、水果泥补充维生素),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
4. 物理降温技巧(非发热时预防):
温水擦浴(非冷水!):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退热贴:外出时可短暂贴于额头(非必需,避免幼儿撕扯)。
四、 发热早期识别与危险信号
1. 体温监测:
怀疑不适时,用电子体温计测腋温(水银体温计易碎危险!)。
发热定义:腋温≥37.5°C(婴幼儿正常体温略高于成人)。
2. 警惕非感染性高热:
中暑:长时间暴露高温环境后出现皮肤发烫、烦躁、嗜睡、拒奶 —立即移至阴凉处,脱衣散热,补充水分,紧急送医!
捂热综合征: 过度包裹后高热、大汗、抽搐 → 解开衣物,温水擦身,速送医!
3. 感染性发热的预警体征:
3个月以下婴儿,任何发热(即使37.8°C)→ 立即就医!(免疫系统弱,病情进展快)
3个月以上幼儿出现: 持续高热(>39°C)超过24小时
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尖叫
拒绝饮水或尿量明显减少(6小时无尿)
呼吸急促(>50次/分)、呻吟、鼻翼扇动
呕吐、腹泻带血或脓液
皮疹、颈部僵硬、抽搐
发热反复超过3天
关键预防口诀:
凉环境,透衣衫,勤洗手,拒生冷;
疫苗全,奶卫生,补水勤,睡眠足;
捂热是大忌,中暑速降温;
小婴发热即送医,大童异常莫拖延!
预防胜于治疗!暑季密切观察婴幼儿状态,出现可疑发热迹象时,先测体温,再评估精神与伴随症状,不确定时及时咨询医生,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供稿: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李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