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二十四节气集解》有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的气候特点包括寒冷干燥、阴冷多雾、多风少雨等。在冬至时节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流不畅,让原本血液流动缓慢的关节处供血量减少,关节的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容易淤滞在关节周围,引起筋骨疼痛;同时,寒冷刺激容易造成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力量的下降、关节周围韧带的弹性下降,肌肉和韧带对关节运动时的保护作用和稳定作用下降,出现原有症状的加重和关节功能的障碍。肢体协调性下降,容易发生摔倒后的骨折。因此,冬至养骨至关重要。
1. 藏阳养阴,顺应天时: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立冬后寒气逐渐上升,阳气收敛。早睡晚起,作息当与天地同步,太阳升起后起床,如此才能避免寒气的侵袭。所以尽量早睡,十一点前入睡,早起有利于阳气的舒展,因此应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 温阳散寒,驱散寒气
中医认为,温阳散寒是冬季关节养护的关键所在。寒冷的天气容易导致寒气入侵体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关节疼痛、僵硬等问题。为了驱散体内的寒气,中医推荐适量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生姜、胡椒、红枣、枸杞等。这些食物能够温中散寒、补益气血,有助于提高身体温度,促进气血流通。
3、适度锻炼,强筋健骨
虽然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市民还是应该坚持适量运动。这样不仅可以减缓骨量的丢失,同时还能促进骨细胞的活性,有效预防骨质疏松。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应避免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尤其是高强度负重锻炼,如爬山、拎重物、登台阶等,这样会加速关节的磨损和老化。运动前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热热身。如原地跑步,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再放松肌肉、关节,肘、膝关节转动几下,避免肌肉僵化,运动时扭伤关节。
4、雪天出行,谨防跌倒
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为19.3%,跌倒是我国老年人因伤害到医疗机构就诊的首位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骨折的第一位原因。“冬至时节常出现雨雪天气,导致路面湿滑,大家出行一定要做到‘脚踏实地、谨防摔倒’,不过度穿戴衣物,避免过于厚重的衣物影响肢体活动。选择大小合适的衣物,不穿过长的衣裤;戴帽子、围巾时注意不要遮挡视线;多穿合脚的运动鞋,不穿高跟鞋,注意选择鞋底防滑的鞋。 雨雪天气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出门,更不应骑车出行。如出门活动,要放慢走路速度,注意观察环境,选择地面不湿滑、平坦、障碍少、有扶手、光线好的路段行走。
此外冬至,阴极而阳生,是调补身体的好时机,情志方面,要顺应冬至“藏”的特性,避免“过喜、过思、多忧、过惊恐”,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安静。同时改变生活习惯,如适当补充钙质,均衡营养,早睡早起:养护关节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姿势正确,比如少低头,勿弯腰抬物等。其次要避免负重,比如拎重物,久行等。
供稿:张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