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引起成人慢性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终身发病率约10%。仅美国每年就约有200万名患者,其中40~60岁为发病高峰期。目前跖筋膜炎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手段较多,但并无治疗方式的“金标准”。足底筋膜炎患者数量庞大、年龄分布广泛,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一、临床表现
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状为足底内侧足跟疼痛,患者常自述晨起第一步疼痛,休息一段时间后重新行走的最初几步疼痛最明显,负重时间延长后加重。行走时足部特征表现为轻度跖屈及内翻,最常见体征是跟骨结节内侧的局限性压痛,可伴轻微的肿胀及发红等。
二、足底筋膜炎的治疗
1、保守治疗
手法治疗
足底筋膜炎的手法治疗常有筋膜松解、牵伸-对抗牵伸、按摩和干式拔罐等。其中牵伸-对抗牵伸训练比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热疗及理疗等,更为有效果。牵伸训练包括牵伸腓肠肌、跟腱及跖筋膜本身或其组合。其中单纯跟腱牵伸训练作为足底筋膜炎首选治疗方法已有多年,对改善疼痛、功能和残疾方面疗效确切,跖筋膜牵伸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效果较跟腱牵伸更佳,同时特殊强化牵伸训练(即保持踝关节与足趾被动背屈达到最大限度,并牵拉按摩跖筋膜),对于足部功能指数的改善更为明显,同时高负荷力量训练可能有助于更快地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牵伸训练是治疗跖筋膜炎的有效策略,不仅在临床中能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药物、冲击波、干式拔罐、局部注射等),而且其自身也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理疗:
足底筋膜炎的理疗有低强度激光治疗、超声波、电疗、超声药物透入等,对于急性或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使用含酮洛芬凝胶的超声药物透入疗法来减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低强度激光治疗作为康复计划的一部分,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足底筋膜炎,以短期内缓解疼痛。
支具
足部矫形器(支具)有助于平衡足底内、外侧弓和横弓三点力学,稳定足部结构,降低足内翻概率,缓冲地面压力并减轻跖筋膜张力,从而缓解跖筋膜炎症状,常能使患者在短期内获益。当足部矫形器(支具)与其他干预措施(如拉伸和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联合使用时,疼痛改善效果较为可观。对于晨起落地疼痛明显的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常使用夜间支具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治疗足底筋膜炎可短期缓解疼痛,停用2个月后足底筋膜炎复发率较高,需酌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足底筋膜炎。
局部封闭/穴位注射治疗
局部封闭/穴位注射治疗目前常用皮质类固醇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异体生长因子及全血注射等。在慢性顽固性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富血小板血浆(PRP)比皮质类固醇注射更有效和持久,并且从理论上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足底筋膜炎可能优于皮质类固醇注射。
2、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足底筋膜炎6个月仍无效的患者,临床称为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多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其中开放、经皮或关节镜下足底筋膜切除与腓肠肌松解术为主要术式,以缓解足底筋膜处的张力和超负荷。传统手术方法是进行开放式足底筋膜切除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下足底筋膜松解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医源性神经损伤风险较小,现已成为流行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可归因于切口较小,而更早的恢复日常活动和运动水平对患者的康复及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最终会进入缓解状态,总体预后良好。足底筋膜炎大多可通过体格检查与临床表现确定诊断,约90%患者通常在9个月内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余10%患者常需要手术治疗后缓解。保守治疗应从牵伸锻炼开始,如果需要,可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矫形器、理疗等,通过这些方法治疗后症状仍未改善,可以考虑局部注射等,外科手术治疗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供稿:创伤骨科 田康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