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心梗:早识别、早诊断,关键时刻能救命!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88 来源: 预约咨询
——供稿:检验科 蔡存会
心肌梗塞(简称“心梗”)是一种因心脏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缺血、损伤甚至坏死的严重疾病。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极高的急症之一,很多人“谈梗色变”,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临床实践表明,有效治疗心肌梗塞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2小时,故及时诊断心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中之重。而实现精准诊疗,有赖于实验室精准检验。故在诸多检验指标中,选择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成为该病诊断的关键因素。
一、诊断心梗,医生靠什么?抽血查心肌标志物(最关键!)
1.肌钙蛋白:是心梗诊断的核心指标,多在胸痛后3~4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峰,持续7~10天。其特异性最高,敏感性强,常常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
2.高敏肌钙蛋白:可用于更早期检测心肌微小损伤,多在胸痛后1~3小时升高,采用动态监测方式观察其浓度变化(如0小时、1小时、3小时)可显著提高诊断效率,并缩短临床诊断时间。对于早期精准诊疗意义尤为重要。
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肌钙蛋白引入实验室检测之前,该指标是诊断心肌梗塞的关键指标,目前其价值地位有所下降。该指标多在胸痛后4~6小时升高,24小时达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除了诊断心梗外,因其半衰期短于肌钙蛋白,故常可用于判断心肌再梗死。即其若在恢复过程中再次升高(如本应下降时出现反弹),可能提示新发心肌损伤。
在检测该指标时,应注意但凡骨骼肌损伤、剧烈运动、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导致CK-MB升高。故应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来进行鉴别诊断。
4.肌红蛋白:早期梗塞时较为敏感,多在胸痛后1~2小时升高,但干扰因素多,诊断特异性低。
二、辅助性指标用于诊断与鉴别
1.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炎症反应)。
2.BNP/NT-proBNP:评估心功能不全。
3.D-二聚体:排除肺栓塞或主动脉夹层(若临床怀疑)。
4.电解质、肾功能:评估基础疾病(如低钾、肾衰可能影响治疗)。
5.物理诊断指标不可或缺
1)超声心动图:评估室壁运动异常(如节段性运动减弱),并排除并发症(如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
2)冠脉造影:最为直接与常用的诊疗方法,可确诊血管阻塞。
3)心脏磁共振:明确心肌坏死范围及病因(如心肌炎)。
4)心电图:最为简单、常用的诊断方法,不同类型的心肌梗塞,其表现存在不同。
6.临床表现较为关键
1)典型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胸痛,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上腹部或左臂内侧。呈压榨性、紧缩感或烧灼样疼痛,持续超过15-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常伴大汗、窒息感或濒死感。可出现突发气短、喘息,尤其在无肺部疾病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伴发恶心、呕吐(易被误认为胃肠疾病)、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或晕厥或不明原因的焦虑或烦躁不安。
2)非典型症状(易被忽视):无痛性心梗、上腹痛、牙痛或下颌痛、背部或肩胛区疼痛。
需要高度注意的是:约20%-30%的心肌梗塞症状不典型,若突发不明原因严重不适,尤其是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史),应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
心梗虽凶险,但只要我们掌握基本识别方法、及时就医、配合检查,就能极大提高生存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同样重要。记住:你的行动,可能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总之,对于心肌梗塞而言,强化特异性心肌损伤指标的检测,以实现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该病的致死率。
上一篇产后痹症中医特色治疗






豫公网安备 410196020022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