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让无数人备受煎熬的疾病,正以每年15%的增速困扰着现代人群。在办公室久坐的白领、弯腰劳作的工人、频繁弯腰抱娃的宝妈中,它如同一个隐形的"腰劫",轻则腰腿痛麻,重则行走困难。作为中医外治法的核心技术,推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中有着数千年的实践积淀。它并非简单的"按揉止痛",而是通过手法调节气血、松解粘连、整复筋骨,实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标。本文将从推拿学角度,系统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之道,展现传统手法医学的现代价值。
一、推拿学眼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止于"突出"的气血筋骨失衡
在推拿学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痹证"范畴,其核心病机并非单纯的椎间盘"突出",而是"气血瘀滞、筋脉拘挛、筋骨失和"的复合状态。腰椎作为"一身之要脊",连接躯干与下肢,既是负重的"支柱",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椎间盘如同椎体间的"弹性垫",外层的纤维环约束着内部的髓核,周围环绕着肌肉、韧带等"筋"的结构,共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当长期姿势不良、突然负重、受寒劳损等因素作用时,首先导致"筋失其养"——腰背部肌肉持续紧张痉挛,气血运行受阻,出现"不通则痛";进而"筋不束骨"——肌肉韧带松弛无力,腰椎稳定性下降,椎间盘受力不均,纤维环逐渐退变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发下肢放射痛(即"坐骨神经痛");最终形成"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椎体小关节紊乱,肌肉筋膜粘连,进一步加重神经压迫与疼痛。
推拿学强调"审证求因",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三种常见证型,为手法选择提供依据:气滞血瘀型:多为急性发作,腰痛剧烈如刺,痛点固定,下肢麻木,舌暗有瘀斑,需侧重活血通络手法。寒湿痹阻型:腰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腰部僵硬,下肢重着,需配合温通散寒手法。肝肾亏虚型:多见于慢性期或中老年患者,腰痛缠绵,劳累后加重,伴有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需辅以补益肝肾的轻柔手法。这种"筋骨并重、气血同调"的认识,使推拿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从根本上改善腰椎功能,这正是其在腰突防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预防为先:推拿手法的"治未病" 智慧
推拿学强调"上工治未病",通过预防性手法干预,可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这种预防并非等到出现症状才开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法放松筋肉、调和气血,维持腰椎的动态平衡。
(一)日常自我推拿:阻断"筋紧-血瘀-突岀"的链条
每天花5-10分钟进行自我推拿,能及时缓解肌肉紧张,避免劳损积累:揉按肾俞与大肠俞: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大肠俞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者是腰部气血汇聚之处。双手握拳,用拳眼(食指、中指指关节)分别按揉两穴,力度以酸胀感为宜,每穴3-5分钟,可疏通腰部经气,缓解肌肉痉挛。滚揉腰臀部:坐姿或站姿,双手掌根从腰两侧向下滚揉至臀部,重点按揉臀部的环跳穴(侧卧屈腿,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此处是坐骨神经穿出之处,按揉至酸胀感向下肢放射为佳,可预防神经粘连。拿捏大腿后侧:端坐床边,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捏大腿后侧肌肉(从臀部到腘窝),力度由轻到重,每次1-2分钟,可疏通下肢经络,缓解肌肉紧张。
(二)针对性推拿干预:高危人群的"护腰屏障"
对于久坐族、体力劳动者等高危人群,每周1-2次专业推拿可有效预防发病:理筋手法:医师用㨰法(手掌尺侧在腰部滚动)、拿法(捏拿腰背肌)放松竖脊肌、腰大肌等紧张肌群,重点松解腰骶部筋膜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曲手法:通过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师一手推肩,一手扳臀,缓慢旋转至有弹响)调整椎体小关节,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减轻椎间盘压力。点穴通经:选取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委中(腘窝中点)等穴位,用拇指点按30秒-1分钟,激发经气运行,增强腰部抵抗力。
(三)推拿学视角的预防要点:避免"伤腰"的三个关键
推拿医师常说"三分治,七分养",预防腰突需牢记三个原则:忌"久坐弯腰":久坐时腰部压力是站立的1.5倍,每30分钟需起身活动,配合"伸懒腰"动作(双手上举,腰部后伸),通过自我牵引缓解椎间盘压力。 忌"突然负重":提重物时需"屈膝屈髋、腰背挺直",让腿部肌肉分担重量,避免弯腰瞬间的椎间盘压力骤增(可达体重的5倍)。
忌"寒湿侵袭":腰部受寒会导致肌肉痉挛、气血凝滞,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腰部,冬季可通过艾灸腰阳关等穴位增强局部阳气。
二、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层施治的手法体系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千人一法",而是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阶段,采用"分层递进"的手法方案。现代研究证实,规范的推拿手法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电图异常放电)、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温度1-2℃)、减轻神经根压迫(通过脊柱力学调整扩大椎间孔)、促进炎症吸收(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浓度)。
(一)急性期:镇痛消肿,忌用蛮力
急性发作期(发病1-2周内)以剧烈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此时推拿以"轻柔止痛、消肿减压"为原则,禁用暴力扳法,避免加重炎症。基础放松手法:掌揉法:医师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在患侧腰部做顺时针揉动,力量由轻到重,持续5-10分钟,使局部皮肤发热,缓解肌肉痉挛。指压法:用拇指或食指在压痛点(多位于腰骶部、臀部)做垂直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10-15秒后放松,重复5-6次,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下肢拿捏法:从大腿到小腿拿捏后侧肌肉,配合轻缓的屈伸动作,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神经根水肿。利水消肿技巧:沿膀胱经(脊柱两侧旁开1.5寸)用拇指做直线推法,从腰推至臀部,再沿大腿后侧推至腘窝,每次3-5分钟,促进水湿代谢。
在委中穴用拇指点按后做轻柔弹拨,配合患者缓慢屈伸膝关节,通过"筋动骨活"减轻神经压迫。
(二)缓解期:松解粘连,调整力学
进入缓解期(发病2周-3个月),疼痛减轻但仍有腰部僵硬、活动受限,推拿重点转为"松解粘连、整复筋骨",此时可逐步增加整复类手法。松解粘连核心手法:㨰法结合弹拨:医师用小鱼际在腰部两侧肌肉做滚动(㨰法),遇条索状硬结时用拇指做横向弹拨,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5分钟,松解筋膜粘连。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上方腿屈膝,下方腿伸直,医师一手按肩前,一手按臀后,反向缓慢用力至有阻力时,瞬间发力做小幅度扳动,常可闻及"咔哒"弹响,能调整小关节位置,扩大椎间孔。屈髋屈膝法:患者仰卧,医师一手扶膝,一手扶踝,将患者下肢屈髋屈膝,缓慢向对侧肩部按压,左右交替,每侧3-5次,松解腰骶部痉挛。整复力学平衡: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医师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扶肩,另一手按于患侧腰骶部,引导患者前屈旋转,在发力点做快速扳动,纠正椎体旋转错位。牵引下推拿:借助电动牵引床(牵引力约为体重的1/3)拉开椎间隙,医师同时在腰部做按揉、点压,增强减压效果,适用于中度突出患者。
(三)慢性期:强筋健骨,预防复发
慢性期(病程超过3个月)患者多表现为腰部隐痛、肌肉无力,推拿需"补泻结合",通过手法增强腰背肌力量,巩固疗效。
强筋壮骨手法:捏脊法:从尾椎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拿皮肤肌肉,至大椎穴止,重复5-7次,刺激脊神经,增强腰背肌兴奋性。点按背俞穴:用拇指依次点按肝俞(第9胸椎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旁开1.5寸)、大肠俞(第4腰椎旁开1.5寸),每穴1分钟,达到"肝肾同源、筋骨互养"的效果。擦法温通:用手掌小鱼际在腰骶部做快速擦动,以透热为度(约3-5分钟),配合冬青油等介质,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辨证加减:寒湿重者加用"熨法":将中药包(艾叶、生姜、花椒)加热后熨敷腰部,配合掌揉法,加强温散寒湿之力。
肝肾亏虚者加"颤法":医师双手叠放于腰部,做快速小幅震颤,使力量渗透至深部组织,起到"补法"作用。
(四)推拿禁忌:这些情况绝不能"按"
推拿虽安全有效,但并非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都适用,以下情况属于禁忌:中央型突出伴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尿潴留、大便失禁),提示马尾神经受压,需紧急手术,推拿可能加重损伤。突出物钙化、游离,或合并腰椎骨折、肿瘤、结核等器质性疾病,手法易导致病情恶化。
急性发作期伴高热、局部皮肤感染、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推拿会加重炎症或出血。因此,推拿治疗前必须结合CT/MRI检查明确诊断,由专业医师评估后实施,避免盲目推拿导致"雪上加霜"。
三、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构建"手法+主动锻炼"的稳固防线
推拿解除了急性症状后,康复训练是巩固疗效的关键。推拿学主张"手法治其标,锻炼固其本",通过主动运动增强腰背肌力量,重建腰椎稳定性,从根本上预防复发。这种"被动手法+主动锻炼"的模式,被现代研究证实可使复发率降低50%以上。
(一)推拿后即刻的康复配合
推拿后肌肉放松、气血畅通,此时进行简单训练能增强疗效:
麦肯基疗法:患者俯卧,双手撑床,缓慢抬起上半身(腰部不离开床),保持5秒后放下,重复5次,通过后伸动作减轻椎间盘前侧压力,促进突出物回纳。腹式呼吸:仰卧屈膝,双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次5分钟,通过膈肌运动改善腹腔压力,间接放松腰部肌肉。踝泵运动:仰卧,缓慢勾脚、伸脚,每个动作保持3秒,重复20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二)恢复期的核心强肌训练
腰背肌如同腰椎的"天然护腰带",推拿学推荐以下经典训练动作:
小燕飞: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同时抬起头、胸、双腿,使身体呈"反弓"状,保持5秒后放下,每组10次,增强竖脊肌力量(适用于无明显疼痛者)。五点支撑:仰卧,双腿屈膝,以头、双肘、双脚为支点,抬起臀部使腰背离开床面,保持10秒,每组15次,强化腰背肌和臀肌,适合初学者。侧桥:侧卧,单手撑地,抬起髋部使身体成直线,左右各保持30秒,增强腰侧肌肉(腹外斜肌),改善腰椎稳定性。
靠墙站:背部贴墙,双脚离墙30cm,缓慢下蹲至膝盖90°,保持10秒,重复10次,锻炼核心肌群和下肢力量,减轻腰椎负重。
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少次数、小幅度开始,以不加重疼痛为度,每周增加5%的运动量,最终达到"肌肉酸胀但不疲劳"的状态。
(三)日常生活中的推拿康复融入
康复不仅是训练,更是生活习惯的重塑,推拿学强调"生活即康复":
坐姿训练:坐时腰部挺直,在椅背放置 lumbar 靠垫支撑腰椎曲度,每坐40分钟做一次"腰部绕环"(缓慢顺时针、逆时针各5圈),配合自我按揉肾俞穴。行走步态:抬头挺胸,步幅适中,避免"含胸驼背"或"大步流星",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倒退走"(每天10分钟),增强腰背肌控制能力。劳动姿势:弯腰拾物时先屈膝,保持腰部挺直;搬运重物时贴近身体,利用腿部力量起身,配合"搓腰动作"(双手搓热后快速摩擦腰部至发热)。
四、推拿治疗的现代启示:传统与科学的碰撞
当现代医学借助CT、MRI看清椎间盘突出的形态时,推拿学也在与时俱进,形成"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体系。超声引导下的靶点推拿(直接松解受压神经根周围组织)、生物力学监测下的手法力度调控等技术,使传统手法更加安全有效。临床数据显示,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达85%以上,尤其对轻中度突出、以肌肉痉挛为主的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但需清醒认识到,推拿并非万能:对于巨大突出(>6mm)、钙化粘连、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不可依赖推拿延误病情。真正的推拿智慧,是"知可为,知不可为"——既发挥手法在气血筋骨调节中的优势,又不排斥现代医学的必要干预,实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从《黄帝内经》"按跷者,跷足而按之"的记载,到今天的"三维推拿疗法",推拿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始终未变:尊重人体自愈能力,通过手法唤醒气血活力,让腰椎回归"筋骨和谐、气血畅通"的自然状态。当我们在推拿床感受到医师手法的轻重缓急时,实则是在经历一场"以手代药"的治疗艺术——那渗透肌肤的力道,既是对疼痛的抚慰,更是对生命活力的唤醒。愿这种古老而年轻的疗法,能帮助更多人摆脱腰突困扰,让每一次弯腰、每一步行走,都充满轻松与力量。
正骨二科 王鹏
2025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