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钙血症:我们体内的钾、钙、钠、镁等电解质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神经和肌肉才能正常运作。其中,钙离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血钙浓度低了,就容易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稍微一点刺激就会引起肌肉痉挛。维生素 D 摄入不足,孕妇、青少年对钙的需求量大,绝经后妇女、老年人对钙吸收能力降低,都会导致血钙低。因此,他们会比普通成年人更易抽筋。运动后大量出汗,钙、钠、镁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电解质,也容易因电解质失衡而抽筋。甲状旁腺及甲状腺疾病会导致体内钙离子失衡,引起肌肉抽搐。
2、寒冷刺激:晚上睡觉不盖被子、空调温度过低,游泳时未热身都可能引发腿抽筋,这几种情况下骨骼肌需要通过阵发性收缩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就容易出现肌肉痉挛。
3、肌肉疲劳:爬山、登高时,小腿肌肉最容易发生疲劳。睡眠、休息不足或休息过多,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导致肌肉中有较多的代谢产物堆积,如乳酸不断地对肌肉产生刺激,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人血管动脉硬化后,腿部供血减少,血流不畅,代谢产物不能被血液循环带走,当代谢物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刺激肌肉收缩,从而引起疼痛抽筋。这类疾病会引发患肢缺血、缺氧性改变,如发冷、麻木,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休息后有所缓解。随着动脉硬化及血管堵塞加重,发作次数明显增多,发作时间也逐渐延长。慢病人群、老年人当出现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排除是否有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
一般来说,抽筋危害小,处理简单,但如果经常发作,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则应尽快去医院,排除血管、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尤其是有其他疾病的中老年人,千万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