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秋冻”?
所谓“秋冻”,就是一场防寒锻炼。
“秋冻”一来可以提前适应寒冷的环境,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不至于到了冬天手脚发冷生冻疮。二来,“秋冻”可以激发身体潜能,稳固人体抗御寒冷的机制,对疾病,例如呼吸道疾病等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
02 适当“冻冻”有益,那么“秋冻”的原则是什么呢?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
秋冻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暴露脚踝、小腿、腰背等部位的前提下,不过多过早地增添衣物,以此加强身体的御寒能力。哪怕穿得再薄,该遮住的地方也要遮住,不能与风寒直接接触。俗话说“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如若过早过快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极易受凉。另外,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不“冻”不行,“冻”过了也不行。
简单来说,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03 秋冻,需要找对时间
“秋冻”适用于夏末秋初,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晚秋结束“秋冻”或温度降低到15℃以下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易“惹病上身”。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04谨记!这5个部位不能“冻”
“秋冻”虽好,却也有讲究,有些人盲目“秋冻”,反而有可能把自己冻伤。“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头颈部、脐腹部、腰背部、双脚部、膝关节这5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受凉容易引起血管收缩、经脉痉挛,引起头痛、头晕等不适。颈部是人体的 “要塞” ,上承头颅,下接躯干,周围分布着大量的血管和肌肉,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当头颈部遇到冷气刺激后,轻则容易诱发伤风感冒、头痛,重则可引起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脐腹部:腹部是气血阴阳升降之枢纽,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一旦受寒,腹腔内血管立即收缩,极容易发生胃痛、腹泻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肾上腺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同样也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双脚:脚被称为人体的 “第二心脏”、“精气之根”,俗话说 “寒从脚下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一旦气血循环受到阻碍,使得肌肉、韧带等关节部位的营养供给不良,还可能导致关节冷痛、活动受阻等,长此以往还会有诱发关节病的风险。
腰背部:腰为肾之府,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不仅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还是人体阴阳的转换中枢,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腰部受寒,人就会感到怕冷、浑身无力,如女性则易出现手脚冰凉、痛经、月经不调等宫寒症。
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部位一般血运较差,受寒则容易出现关节酸胀疼痛等不适,也是重点保护对象。
05 哪些人不能“冻”?
适当秋冻可以增强机体御寒能力,但是“秋冻”并非适宜所有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呼吸系统慢病疾病人群、胃肠道疾病人群、糖尿病人、老年人、孕妇、大病初愈等人群。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在寒冷条件下血管收缩,容易加重原有疾病。呼吸系统慢病人群对气温相对敏感,冷空气刺激或受凉容易诱发加重。胃肠道疾病人群多体质偏虚寒,受寒则容易加重。糖尿病人、老年人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而孕妇、大病初愈人群体质虚弱,对寒冷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所以,秋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有科学挨冻才能冻出健康体魄。
供稿:骨关节三科 陈喜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