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口服仍然是临床中药使用所采用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方式的治疗效果,除了受剂型、制剂过程的影响外,还有服药时间、服药量剂服药的冷热等因素有关。
用药时间是否合理,会影响药物疗效。中药具体给药时间,往往应当根据病情的需要、胃肠的状况及药性来决定。①驱虫药、峻下逐水药,需在清晨空腹服用;②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如攻下药宜饭前服用;③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或消食药,宜饭后服用。④治疗失眠证的安神药则宜于睡前15~30分钟服用,以保证药效充分发挥。
3、服药冷热
中医药治病,讲究寒热温凉,注重服药冷热问题。汤剂服用时宜振荡温服,既可避免药液凉冷后形成的沉淀被遗弃而影响疗效,又可避免其过凉伤胃。治疗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治疗热证用寒凉药,可凉服。例如:发散风寒药主治外感风寒证,不仅要求热服,还要求温覆取汗。另外,丸、散等固体药剂,多用温开水送服。而中成药的服法,应按说明书要求服用。
服药后合理的调养护理,不仅有助于药效的发挥,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例如上述风寒表证的发汗解表药服用后,需温覆取汗,令全身微出汗,但不可使其汗出过多,既有利于发汗解表,又不伤阴。又如作用峻猛的泻下药,主张用药后用米粥调养胃气。
田亮玉 主管中药师(药学部)
研究生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入选郑州市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临床中药师进修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明外观专利1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荣获郑州市第十八届职工运动会中医药技术竞赛三等奖。
供稿:药学部 田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