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基本性法律,是中医药领域的根本大法,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开展中医药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依据。以下为本法的相关应知应会内容:(http://www.natcm.gov.cn/fajiansi/zhengcewenjian/2018-03-24/2249.html)点击连接可直接学习。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医药法》的时间?
答: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也就是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毛泽东主席诞辰日前一天。
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2016年12月25日,对中医药工作同样大力支持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签发了第59号主席令,向全社会发布《中医药法》。
二、《中医药法》实施生效时间?
答:《中医药法》实施生效时间是2017年7月1日,与共产党的生日是同一天。
三、《中医药法》的定位是什么?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四、实施《中医药法》的意义是什么?
《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中医药法》的创新点有哪些?
一是改革完善中医医师资格管理制度。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如果通过了省级卫健委组织的考核,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
释义:只要有中医绝招、没有中医文凭,也有可能拿到中医医师资格证。
二是改革完善中医诊所准入制度。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
释义:简化了办中医诊所的手续,开办中医诊所更容易了,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更便捷了。
三是改革完善了中药管理制度。
1.允许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凭处方炮制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或者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
2.对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和委托配制中药制剂,由现行的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
释义:简化了申请生产中药院内制剂的材料和手续,降低了门槛,生产具有本院特色的医院制剂更便捷了。
3.明确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四是加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管理。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明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和标准。
六、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市在支持中医药发展方面有哪些大的动作?
1.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医药法》;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生效。
2.2019年12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
3.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4.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5.2020年4月9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6.2020年8月17日,开封市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
七、《中医药法》明确了哪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
一是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是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
三是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
四是明确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五是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传承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应用。
六是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七是明确国家采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和医师队伍建设;民族自治地方可以结合实际,制定促进和规范本地方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办法。
八、关于中医药的“五种资源”指的是什么?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五种资源”,是一个有机贯通的整体。其中卫生资源是根,根深方能叶茂,叶茂才能参天。要使中医药“五种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关键要把中医药作为独特卫生资源的潜力充分激发。要在发展中医治未病和疾病康复、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做强基层上下功夫,发挥好中医药治法灵活、简便验廉的特色,助力构建重预防、供得起、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制度。
发挥中医药经济资源优势,要充分挖掘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食品、体育、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作用。
作为颇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有助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导新赛场,制定新规则”。要确保原创思维不能丢,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建立协同、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评价机制,让更多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中医药服务,融入百姓生活。
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对内要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让中医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唤醒国人的中华文化基因。对外要实施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优化中医药海外发展,增强中医药国际影响,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九、关于中医药的“三个作用”指的是什么?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构建起覆盖人们“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要认真总结10年来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的经验和做法,查摆制约治未病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症结,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标准规范,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级版”,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协同作用。在提高医疗水平上下苦功夫、啃硬骨头,力争“看别人看不了的病”“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协作攻关,提高重大疾病临床疗效,彰显两种医学协同互补的优势。坚持重点带动、品牌引领,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中心、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和优势重点专科群,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力争产出一批类似“青蒿素”的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新药产品。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急腹症等重大疾病的成果和经验,让中医药的优势发扬光大。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让中医药特色康复在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彰显优势。手术后内服汤药调理,辨证施针减轻脑卒中患者后遗症……针灸、推拿、导引等中医康复手段正越来越受患者欢迎。要尽快实施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布局建设一批中医康复区域诊疗中心,推进三级中医医院普遍设置康复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需求。